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1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国家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在论坛呼吁,网络文化的建设与传播,要讲求方式方法,更要强调互联网思维,积极开发网络文化创新产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笔者注意到,著名传统文化学者楼宇烈和传播学者喻国明都出席了这个论坛并发言。传统文化学者和传播学者在一起开会,由官方互联网管理机构国家网信办出面组织,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以文化网,以网为媒,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延伸到网络平台,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地融入现代社会,彰显其实效性,这的确是我们当下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南怀瑾先生曾经在他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的演讲中说,新闻出版和文化教育要负起责任。什么责任?道德责任:教育道德,社会道德的责任。南怀瑾先生指出,现代传播业,除了报纸、图书以外,加上了电视、手机和网络,变化越来越深刻,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受众越来越广,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资源广,能力大,责任和义务如何相匹配呢?这就不能单一局限在传播媒介的讨论上,必须从整个社会文化教育来考虑。
中国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的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谋生,而是教我们做人。职业技术、谋生手段仅仅是一个分支。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才是重中之重,所谓“先做人,后做事”。人格,是社会道德的中流砥柱。人如果做不好,你讲什么法治、德治、科学、民主,乃至信用、环保、团结、和谐等等,都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大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事情都是人做的,人都做不好,怎么做事?
所以不管传统文化也好,现代文明也罢;传统媒介也好,网络平台也罢,首先,要教育好人。否则,网络难免沦为泄私愤的垃圾桶,煽动暴力的刽子手,文化传播也就迷失了方向。曾几何时,我们的网络空间充满戾气,充斥谣言,自从国家下大力气治理以来,这个空间才逐渐清朗。如辅之以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网络空间必将进一步温润如玉。
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新媒体,已成为当前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主要方式。拇指一动,屏幕一刷,传播无限。优秀传统文化占领这个传播阵地,是主动地适应新传播方式,让网络成为延续中华文脉的绝佳平台。反之,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还一味固守书斋,将会失去重要的传播阵地。
当然,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任何有效途径和方式深入人心,支点在文化,在教育,在责任心。教育好人,才能利用好网络优势,规范好网络不当语言和行为,达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有序传播的目的。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